新闻中心

慈恩视角 | 雨水时节天地通

   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:一候獭祭鱼,二候鸿雁来,三候草木萌动。

 

“雨水日,獭祭鱼”出自《月令广义》,据书中记载:雨水时节,河面解冻,鱼儿往上游,水獭也开始捕鱼。相传,水獭会将捕获之鱼摆成一个圆圈,再将前爪供在身前,就像是在祷告祭奠,感谢上苍赐予食物,这一现象被称为“獭祭鱼”。

   春回大地,鸿雁北归。雁,乃知时之候鸟,热回塞北,寒来江南,随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而迁徙。老子说:天地相合,以降甘露。同样,天地相合,以生万物。每逢冬春交季,地面的冰雪融化为水,滋润草木植被,万物开始复苏,这便是大自然“循环往复”的律动。

 

   天街小雨润如酥,草色遥看近却无。草木逢春雨,阳气渐回升,阴阳相交感,天地总相通。雨水节气最大的特点就是“化”,冰化为水,水化作气,气化成雨,雨水滋养万物,木气开始舒展。如果雨水节气不下雨,就意味着温度偏低,冰面不化,地气不升,天气不降,天地不通,上下闭塞,则万物不生也不长,是为“春寒”之象。

   晦节交雨水,一物通天地。农历每个月的最后一天被称为“晦日”,今年正月的“晦节”恰逢“雨水”。“晦”字最初与“黑”字同源,“晦日”即“黑日”。《说文》中解释“晦,月尽也”,农历每月末,月球正好绕转至地球与太阳中间,因此在这一天看不见月亮,故称“晦日”。

 

   一年中最重要的“晦日”有两个:农历正月最后一天称“初晦”,腊月最后一天称“尾晦”,也就是“除夕”。“初晦”同样有着古老的传统承袭,在唐朝时已成为重要节日。唐德宗曾下诏书:“正月晦日、三月三日、九月九日三节日,宜任文武官僚选胜地追赏为乐。”

   晦日嫌春浅,江浦看湔衣。湔衣,是古代的一种习俗。湔,就是用流水冲洗,引申为“清除”。古人普遍认为,水乃至清至洁、至德至善之物,可以洗掉各种污秽,使人保持干净清纯。所以每临晦日,妇女们就会来到河边,以裙角沾水相互嬉戏,寓意着让流水带走晦气和霉运,俗称“湔衣”。

 

   无论獭祭鱼、鸿雁来,还是草木萌动,亦或湔衣戏水、早春踏青,雨水节气都呈现出人与天地、动植物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。我们同属于地球生态系统,这一切既是天地自然的运化,也是生命创造的奇迹,更是来自祖辈先贤的智慧传承。

  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,崇尚天人合一、道法自然,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「慈恩天下」自创立伊始,就肩负起“科技赋能环保”的社会责任,遵循国家倡导“移风易俗、文明祭祀”的绿色理念。

 

「慈恩天下」将中华文化精髓融入各种功能和仪式之中,让人们从孝道的角度重新认识生命、了解生命,并将弘扬“孝亲敬祖”的孝道文化与践行低碳环保、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结合,开创了“网络祭祀”的时代新风!

慈恩天下手机客户端下载
关注微信公众平台